top of page

《我不是霍金》開拓自閉天空

 

大公報 A29| 文化| 2010-06-21

新域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在《我不是霍金》場刊序言裡,概括介紹近年香港劇壇冒起的多位女編劇:莊梅岩、黃詠詩、彭秀慧、鍾靜思、朱鳳嫻、楊思敏。這批女編劇確實各有特色,創意十足。新域劇團在是次製作推介的編劇鍾燕詩,其作品亦令觀眾看得百感交集,既傷懷,亦釋然。

鍾燕詩編劇的《我不是霍金》,從劇名的語意邏輯而言,已表明劇中人物並不要成為智慧過人並蜚聲國際的物理學家霍金。事實上,劇本以自閉症為故事主線,透過核心人物阿昕(吳鳳鳴飾演)表述其家人,包括父親、母親及患有自閉症的妹妹阿希(黃嵐飾演)的生活感受,表達了特殊病患人士的情況,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其身心發展目標。

女性編劇筆觸細緻

《我》劇在資料搜集方面下了不少工夫,有關自閉症的成因、特性、日常生活,以至於家庭成員在處理及面對該患者的心路歷程,編劇藉幾位主線人物的關係,以細緻的筆觸表露無遺。除此之外,編劇亦塑造了個性鮮明的角色。阿昕自大學畢業後成為社會工作者,理性上她擁有服務弱能人士的專業知識,但在感性上她卻難以完全接受家裡有一位特殊成員。父親(周家輝飾演)及母親(陳美心飾演)對於自閉症小女兒有一份憐愛,但卻沒有足夠知識及協助來照顧女兒。編劇筆下的角色語言運用親切,個性行為都有高度生活感,容易讓觀眾獲得真實感受。

有關自閉症的資料,編劇亦透過另外三位有類似症狀的小孩角色(梁浩邦、鄧冠恆及周家輝飾演),以及另外幾位家長角色,以不同的戲劇情節展現了多種角度的觀點。

在具有寫實背景和資料的劇本而言,如此的多層次觀點,便能將劇本的論述功能深化,避免了單一和以偏蓋全的切入點,讓觀眾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劇本主旨。

矛盾產生戲劇衝突

《我》劇一方面以具體角色展示了自閉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狀態,同時亦控訴了官僚制度對熱心的社會服務工作人員如何摧殘。

阿昕本身是一個在工作和生活上充滿矛盾的角色,戲劇的衝突亦由此而來。阿昕明白幫助患者及其家庭的重要性,但在工作上她卻遇到種種制度上的無理阻撓。編劇在描寫阿昕及其同事(胡秀慧飾演)的社會服務工作過程之中,以「爭取移動影印機」為其中一條支線,但卻遇到啼笑皆非的遭遇;另一方面,編劇亦在另一條支線描述了某位阿伯為其弱能孫兒華華申請傷殘福利金而屢遭刁難。這兩段情節既發揮了輕鬆惹笑的戲劇效果,同時有諷刺嘲弄的作用,使原本凝重的劇情得到適當調節。

細緻經營觀賞距離

《我不是霍金》有扎實的文本,導演譚孔文亦作出了細緻的經營。譚孔文以往的作品都很重營造劇場神聖的氣氛(例如為香港話劇團導演的《虎豹別野》),是次製作也不例外。大部分演員以角色轉換的方式來加強劇場表演性,另在個別場景轉換時亦以鳴鑼擊鼓來製造劇場效果。除此之外,導演盡量在沉鬱的情節和場景轉折時增添適當的趣味,例如在阿昕被冷水淋濕和母親的深情獨白之後,馬上轉接為輕鬆的氣氛。導演並不刻意製作濫情,讓觀眾與劇情保持了適度的距離,令演出更具思考性。

總括而言,鍾燕詩的編劇技巧既有整體布局,亦有旁枝插敘;間有通俗幽默,亦有抒情寫意。更重要是故事最終表明了編劇的樂觀善意立場—阿希和華華偶爾地成為朋友,開拓了另一片天空,令觀眾可以在走出劇場時舒一口氣。

佛琳 

bottom of page